起名那些事儿○时代印记

什么是名、字、号

名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烙印。在古代,男人有名和字,有些名人还有号。

根据古代礼俗,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要取“字”;

而有成就或有身份的人还有不同的“号”或尊称。

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

用现在的话来说,古人的:

“名”相当于现在的“小名”、“乳名”,所以只有父母或长辈才能叫;

“字”则相当于现在的“学名”、“大号”,是同辈之间叫的;

“号”则相当于现在的“笔名”,同辈或后辈都可以叫;

尊称则一般是晚辈对长辈或后辈对前辈的称呼。

另外,古代女性有名字,只不过嫁人之后冠夫家的姓。

有一句话叫论资排辈,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有辈分的区别,这一点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来。

姓名的时代烙印

有数据显示,各个历史时期取名字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解放”、“文革”、“红兵”、“国庆”、“红梅”等等。


常见男名排名前三:

60年代为军、勇、伟;

70年代为勇、军、伟;

80年代为伟、磊、勇;

90年代为超、伟、涛;

00年代为涛、浩、鑫。

常见女名排名前三:

60年代为秀英、桂英、英;

70年代为丽、艳、敏;

80年代为静、丽、娟;

90年代为静、婷、婷婷;

00年代为婷、静、颖。

取名,还受港台剧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港台影视剧,尤其是琼瑶的电视剧在大陆播出,年轻的父母不再根据家族辈分中的字来给孩子取名,而是参照影视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

如女孩子取名字喜欢用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等。

男孩子取名喜欢用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等。

取名,这些“复姓”你没见过

上官、欧阳、皇甫这些复姓是百家姓中查得到的,如今有些“复姓”却是百家姓中没有的,这点从县户籍管理部门可以证实。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一些家长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往往将父母亲的姓放在一起,然后再是名字,比如父亲姓秦,母亲姓王,给孩子取名“秦王某某”。尽管这类“复姓”不多,但也体现了男女平等,80后、90后、00后年轻人的名字中就有。

尽管汉字有很多,但并不是全部可以用来取名字,所以重名的、同名同姓的人也有很多,父母给孩子取复姓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重名,好记。

起名有什么禁忌

避讳,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

所谓“讳”,指的是帝王、圣人以及所尊者的名字,人们说话作文不能乱用乱写,平时用到与这类人物的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要设法避开或改写,这就叫避讳。避讳起源于周代,秦汉以后形成的制度。

避讳主要有“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所谓国讳,主要是要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所谓家讳,是要避家族长辈及祖先的名讳。

所谓圣人讳,是要避黄帝、周公、孔子、孟子的名讳。

此外,尚有“宪讳”,即下属官员避长官的名讳。

取名讲原则、规矩和禁忌,大约是在周代。春秋时鲁国大夫申句须最早提出取名的五种方式和六条禁规,奠定了中国命名之道、取名之法的基础。这六条禁规是:

(1)起名禁用本国国名;

(2)起名禁用本国官名;

(3)起名禁用本国山川名;

(4)起名禁用隐疾名;

(5)起名禁用牲畜名;

(6)起名禁用器帛名。

在此后的《礼记·曲礼》中,对这些禁规又作了补充,于是人们在申句须得六条禁规基础上,又加上两条:

(1)起名禁用日月名;

(2)起名禁用祖先、长辈及帝王名;

取名要做到“六忌一便于”。

六忌:

一忌太易重名,

二忌不辨性别,

三忌谐音不雅,

四忌充满稚气,

五忌花枝招展,

六忌一字多音;

一便于:

就是便于书写和认读,避免太生僻的字。为了尽可能避免重名,建议少取两字名,多取三字名,可取四字名。字形要均衡和谐,声调要雅韵动听,寓意要丰富简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姓名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除了靠自己的先天运气和后天努力,更需要为自己、为孩子取一个好名,为美好吉祥的人生锦上添花!

正名承实,起名师应该是姓名学的执行者,是正名者,是为了给客户一个真正的“吉名”而努力的人。

古法大运鸿名践行者、姓名学界“止戈行动”倡导者:赵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