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历程 ● 垂髫

【导读】古时童子不束发,故称童子为垂髫。垂髫一般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这个年龄的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就是髫的意思。

“ 垂髫 学龄前儿童”

垂髫,曾多次在文言文中出现。

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聊斋志异.卷一.画壁》: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

垂髫,一般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现在我们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玩耍”和“思考”的时间段,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多的是“探索”。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世界文明古国曾经有过四个,其中三个相继灭绝,唯有中国独存于世,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懂得教育。实在讲,中国因为有传统教育的深厚依托,才得以延续数千年的国脉,一路平安走到今天。

“ 幼教 蒙以养正”

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佚,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对蒙昧无知的小孩子进行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若能如此便是立了一件大功。蒙昧无知的小孩子,还不能分辨善恶,在发蒙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小孩子学习知识,也要藉此让小孩子能够区分善恶并能从善拒恶。幼年养成的道德情感,将成为一种习惯,对成年之后的人生历程起到关键的作用。

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教育小孩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比教育小孩子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背诵美文佳句更有意义。为此,王阳明开出了一个“栽培涵养之方”——“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王阳明认为,小孩子活泼好动,硬要让他枯坐房中念书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要从小孩子的天性出发,“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因此王阳明说,之所以要用诗歌来诱发小孩子,不独是诱发他的志意,也有让小孩子旺盛的精力与善变的情绪,宣泄于歌咏与音节之中的功能;而教小孩子练习礼仪,也不仅是要端正仪态,也有“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的功能。

总之,古人认为教育小孩子要“正”,不仅身体上要“正”,心灵上也要“正”,并且身正与心正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

“ 家教 礼仪为先”

对于学前儿童,古人的家庭教育最看重的是日常生活常规教育。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和施教的“规范”。

《礼记·内则》中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意即孩子学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就要开始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当孩子开始学讲话时,是男孩就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俞”是古代的应答语,二者的区别在于“唯”声刚直,“俞”声婉柔;给男孩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给女孩她佩戴丝做的小囊;六岁时,教孩子识数和辨认方向;长到七岁,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饭;八岁,就要开始教孩子在进出门、入席就餐等日常生活中,学会尊让长者;九岁,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华丽的衣服。

从内容来看,这套“教育方案”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初步训练、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为入学作准备。

“ 启蒙 由浅入深”

宋代司马光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还制定了幼儿教育的十年教学安排,如一至三岁学习数与方名,研练书法,七岁读《孝经》《论语》,八岁诵《尚书》,九岁诵《春秋》及诸史,十岁就读《诗》《礼》《传》,略通大意,逐步通晓经史之学。


《三字经》中教育子女的程序为:“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正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尽管我国古代在实施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时有过于僵硬的倾向,但总的来说,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时期身心发展的情况实施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