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那些事儿○禅是一种境界

禅宗的起源

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是,在印度,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所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尊者是如来禅的第一祖,后来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如来禅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祖师禅的初祖。他到中国来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

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当时,佛教义理的规模基本具备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达摩大师要来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就有相当大的困难。达摩祖师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问答,相互之间不能默契。所以他只好辞别金陵,沿着往长安的路线北上,后来抵达河南嵩山。

在嵩山,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经过九年的等待,才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

慧可,也就是二祖,从达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门,是中国禅宗的开始。

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禅宗传到了六祖慧能。在六祖以前,都是一个人传一个人,所谓六代传灯。这六代,基本上是单传。为什么是单传?并不是不想多传,而是难得其人。这当中,从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

四祖就是湖北黄梅双峰山的道信大师。四祖道信禅师的道场,现在叫正觉禅寺。那个地方非常好,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从四祖开始,禅宗才开始设立道场,建立了传法的基地。据文献上描述,四祖“大敞禅门,广接徒众”。也就是说,禅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开了局面。

从四祖开始,不但是传法打开了局面,在生活资源方面,他也另辟蹊径,自耕自食,自己来养活自己,真正走出传法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的信众资源,都是在弘扬教义的法师们掌握之下;传心的法门,在当时还不能够被很多的人接受。没有信众资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难的。在中国,僧人托钵乞食行不通,又没有信徒资源,怎么办呢?在山区里,只能自耕自食。四祖的道场号称住有五百人,自己开田,自己种粮食,自谋生活。由此以后,四祖传五祖,五祖传六祖,才真正使禅宗在中国开了花。

中国禅宗的起源大略如此: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祖五祖六祖正式开创出规模。六祖以后,禅宗才得以发展。这期间,经过了二百多年艰苦的传法阶段。

什么是禅?

禅宗有一句话,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觉者的生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禅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有为法,生灭不断,必须“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果以此为禅的境界就违背了当初佛祖“拈花一笑,以心传心”的初衷。如果执著地以为这种状态是真实心、自心本性,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妄执。

换言之,只要你把二元对立的东西彻底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并不是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那个境界,一切都是当下的。我们不妨试一试,在片刻之间,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你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境界。从效果来说,禅是一种境界,我们每个人真正要去追求的就是这个。

“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是离开语言文字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于究竟什么是禅,或禅是什么,还得我们自己切身去体会。

《菩萨戒经》说:我的本来自心本性清净无染。心心念念中,都如实知见自心本性的清净无染,与自心本性相应而修行,就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一花一世界

青年问道禅师:我志向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无法容纳这个污秽的世界怎么办。禅师拿出一个袋子让青年把屋子里的垃圾装进去,青年很快就装满了,禅师又拿出一个袋子。青年恍然大悟:您是说只要有足够的包容,就能容纳这个世界?禅师摇摇头,指着袋子说:装,你继续装。

灵山会上,佛陀什么都不说,只拈起一朵花在手中,弟子们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有个叫迦叶的笑了,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合起来就是拈花一笑。然后,佛陀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我刚才已经把道传给迦叶同学了,你们不懂的就去问他吧。

不立文字。因为文字仅仅是基于概念,是抽象的符号,无论文字概括的多么详尽,始终是漂浮在事物之上的。文字讲了那么多道理,但很多人看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者说当你的心智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或接近那个水准的时候,你是不能理解那个道理的。又或者你以为你知道那个道理,其实你不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言语是舟筏,渡你过大河。已抵彼岸者,何用言语为?未抵彼岸者,何意弃舟伐?

所以,佛陀这里所传达的,是一种无言之言,是一种安详静谧的心态,这是无需用任何语言来打破的状态。无拘无束,不着形迹。迦叶与佛陀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多余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难言之隐,一笑了之。

一花一世界,佛身处世界,手拈一世界,笑颜如花,花为世界,佛也为世界,真乃众妙之门。佛陀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人生在世,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皆从容面对。人生如四季,春来花自开,秋至叶飘零,知春识秋,拈花拂雪。一切都要笑着面对。多好。

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平常体验

“简单”,才能真正贯彻于生活中。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

《中庸》:将平常之事做得恰到好处,便是在智慧的境界之中了。

《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修养达到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彻悟天地万物运行至理,通达天地至德万物至理,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天性。

中庸中所说的“诚”就是体悟道的重要方式,只要以“诚”字对待,便是通达道最好的方式。

只有将道当做平常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情来看待,在日常生活中,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以智慧调和自己的人生,这便是通达了“道”的境界之中。

所以古代圣人的区别并不在于高深玄妙的生活方式,而是在简单平常的生活中,是否能将这一份“简单”做到透彻。

姓名中的禅意

姓名中大多只有两三个字,却可以包含无尽禅意,这便是“简单”中的玄妙。越简单的东西越能让人记住,在起名字这件事上我们就应该从简,明了的名字让人过目不忘,是彼此相识的一种最快的方式。

让姓名蕴含禅意,赋予姓名一种较高的境界,每当有人称呼名字,就在提醒自已的人生目标境界,其实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使得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精神修养不断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程度的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使之向阳而望,则积极处事使之遵从斧正,则少生祸端。世间没有如果,只有因果;而世间又有如果,如你未知之因果。如能从善,则果有福报;如不进取,则果不其然...